丘姓,丘姓排名百家姓第几位
2006~2017 园洲社区 一路陪伴你!
由上南邱氏想到的
(园洲社区方言版主丘姓:西门相公)
前些日子丘姓,上南一邱姓朋友问我九潭是否有个地方叫“邱岗”。我说沥东村确实有这么一个地方,但当地人土话不叫“邱(粤语发音为优)岗”,而是“厚(本地发音为heo7)岗”。朋友说,上南邱氏的本土地道发音也读“厚”,自从九十年代开始人们慢慢不念"厚”,而是读粤语正音“邱”,发音就是“优”。则是,“邱”在上南的本地发音与在九潭沥东的本地发音基本一致的,看来附近的乡音还是好大关联的。
那问题来了,上南“邱”的“厚”的地道发音是如何演变成标准粤语发音“优”的呢丘姓?上南朋友告诉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人仍然把邱读“厚”,后来操纯正粤语的香港同胞和广州亲友回乡探亲,他们把“邱”的粤语标准读音也带了回来,慢慢“厚”这种本土读音消失了。后来到朋友上了初中,由于同学间都没有把“邱”读“厚”的慨念,在交流中都叫“优”同学,到九十年代中期“厚”作为“邱”的读音基本上消失了。
本土方言之所以成为方言,是因为古时交通闭塞及通信不发达所致,村与村或镇与镇之间言语交流不充分,可以说,交通越闭塞的地区其方言越有地方特色,且更具古汉语的特点。广东的粤语之所以能保留秦汉以来古汉语的特点也多亏了粤北的大臾岭阻挡了北方的文化及军事入侵,使广东成为一个交通相对闭塞的地区,使粤方言没受到大多的侵扰。以园洲上南村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道路的完善,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闭塞的环境被打破,现今本土的方言逐渐失去本土特色,慢慢与外来方言溶合,这外来方言主要是广府话及普通话。
(网络配图)
之前提及,交通越闭塞的地方越来保留古汉语特点,也就是越乡下的地方古汉语的特点就越多。园洲地区相比起广州及东莞这些大城市较为落后,也就是保留古汉语的特点就更多,虽然同属粤语方言区,但有些古汉语词汇只能在这些相对落后的地方保留。举几个例子,“恁”这个字相必很多人不会读,也不知什么词意,“恁”是园洲九潭地区的方言,说实在,只看字面的话九潭人也许也不知道是什么,但当我说“原来系因(恁)嘅”九潭人就会知道,“恁”是古汉语“这样”的意思,即是粤语“咁”的意思。“恁”见以下古诗词: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辛弃疾《沁园春》 ;早知恁般么,恨当初不把雕鞍锁。——柳永《定风波》
再举一例,“詀誽(普通话发音是dian1 na2)”这词也是园洲本地常说的古汉语,此词何意?园洲本地话有句俗语,描述人们胡言乱语或行为乖张会用“打癫打鸭”用形容(一说:打天打瓦或打天打鸭),此“打癫打鸭”看似是民间俗语信口开河,其实不然,“打癫打鸭”是复合词,就如“人山人海”,“山海”是同一类词,“癫、鸭”按道理也是两个同一类的词,经过笔者考证,“癫鸭”实质为“詀誽”,“詀”和“誽”本意就是胡言乱言之意,粤语发音为“din1 ngai4”,发音即系“癫危”,无论从意思或发音都与“癫鸭”极为相似。“詀誽”或“打詀打誽”这古汉语在广府话中已消失,但在相对落后的东江流域还保留着,在惠州东莞一带还是较常听到此词的。
(网络配图)
以上古汉语例子不胜枚举,园洲一带方言实则是古汉语的宝库,只要你肯发掘就肯定会挖掘出好多古汉语出来。笔者一直担忧,随着通过电子媒介传播的广府话和普通话的普及,园洲古汉语宝库出现痿缩,越来越少人会讲有本地特色的方言,情况就如上南的“邱”,也越来越多人不愿说本地方言,认为本地话太低俗,在与外界交流时尤其不愿使用本地话。笔者有个表妹,初中在园洲念,高中是在博罗县城念的。有一天她从学校回来,和她聊到学校的人和事,她说在学校不怎么愿说家乡本地话,校方要求大家都要说普通话这是一个原因,还有的是,她的同学听了她的家乡话认为很难听而且听不明,请她不要再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闭塞走向沟通,或许这就是本地方言逐渐被广府话和普通话侵蚀的原因。
(网络配图)
每一个落后的地区都负责保存着某个时期的古汉语,每一种乡下话都有其研究价值,我们学普通话和广府话是为了方便交流,在学习新语言的同时我们应保护好自己的方言,希望多年以后,上南某邱氏族人在介绍自己时能自豪地用自己的方言说:大家好,我姓厚(邱)。
说说你们村最土的方言
想随时随地了解园洲?
马上下载专属手机客户端
【罗浮圈APP】4.0
新版本、好方便、更安全
支持千人群聊哦~
↓↓↓ ↓↓↓ ↓↓↓
10000+博罗人都在用!
- - - - - - - - 广 告 赞 助 - - - - - - - -
标签: 丘姓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