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菌,竹笋菌汤的做法大全集
肠道菌群竹笋菌的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健康婴儿中,双歧杆菌占肠道菌群数量的98%;健康成年中,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进入老年后,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甚至检测不到,而梭菌、芽孢杆菌类增多,生成硫化氢和吲哚,肠道腐败过程加快,有害物质被吸收后又加速老化过程。
微生态肠道菌群(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三个分类:
(一)根据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分类
在肠道菌群中,依目前技术可以培养到的细菌有400余种,依据其数量多少可以分为主要(优势)菌群和次要菌群。
1.主要(优势)菌群指肠道菌群中数量大或种群密集度大的细菌。包括类杆菌属、优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梭菌属等专性厌氧菌,通常源于原籍菌群。优势菌群是对宿主发挥生理功能的菌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菌群的功能,决定着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意义。
2.次要菌群,主要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如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流动性大,有潜在致病性,大部分属于外籍菌群或过路菌群。
(二)根据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关系分类
1.有益性菌群
主要是肠道专性厌氧细菌,包括类杆菌属、优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这些菌群数量大,持续存在,与宿主处于共生状态。有益性菌群是构成生物拮抗和生物屏障的主要菌群,对宿主发挥着免疫、代谢和营养等生理功能,因此对宿主具有保持健康的作用。
2.有害性菌群
主要是数量比较少的厌氧菌,包括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这些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对宿主致病,但如果数量增多,超出一定范围则可引起感染而致病。
3.中间性菌群
数量介于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之间,其作用也介于两者之间,是具有有益和有害作用的双向性菌群,中间性菌群增加,可导致腐败物质、致癌物质和毒素的增加,促进宿主的老化。
应该注意,以上菌群有益性与有害性的分类是在肠道菌群内部之间,并且与宿主维持平衡时(微生态平衡)的表现。如果发生竹笋菌了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紊乱),各种菌群对宿主的作用可能发生转化,从而致病。
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
展开全文
(三)根据菌群的分子进化分类
根据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发现,人类肠道微生物中大约有60%以上是目前技术无法成功培养的。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人体肠道中细菌的种类达1000~1150种,分属于7个菌门,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占95%以上,其他菌门所占的比例均比较少,肠道菌群的分子进化树见图。1-10。
1.厚壁菌群占肠道菌群的65%~79.4%,是一大类细菌,多数为革兰氏阳性,包括芽孢杆菌群、李斯特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乳杆菌属、乳球菌属、明串珠菌属、链球菌属、梭菌属和优杆菌属等。
2.拟杆菌门占肠道菌群的16.9%~32%,包括拟杆菌属、黄杆菌纲。
3.放线菌门占肠道菌群的2.5%,为革兰式阳性菌群,包括双歧杆菌属和微球菌属等。
4.变形菌门占肠道菌群的1.0%,是细菌中最大的一门,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多数肠道致病菌,如埃希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克雷伯菌属、志贺菌属、结肠耶尔森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等。
5.梭杆菌门在肠道菌群中<0.1%,是一个小类群的革兰氏阴性菌,包括梭杆菌属等。
6.疣微菌门占肠道菌群的0.1%,包括疣微菌属和突柄杆菌属。
7.蓝细菌门在肠道菌群中<0.1%。
经研究显示,许多人类疾病都可能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肠道微生物在人类代谢食物、抵御感染和应答药物等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标签: 竹笋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