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NFT区块链文章正文

连梁式石板平桥,连梁式石板平桥最长现存

NFT区块链 2025年05月17日 04:48 16 桃河家园

  

  颐和园里的桥精美、奇特在于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几乎将中国桥的艺术全都移到了颐和园里来了。为何如此说呢,因为颐和园里的桥有水桥、旱桥连梁式石板平桥;有石桥、木桥;有短桥、长桥;有单孔桥、多孔桥;有直桥、折桥;有平桥、亭桥;有廊桥、轩桥;有高桥、矮桥;有名桥、无名桥,还有闸桥.......不一而足。

  但是颐和园里到底由多少座古桥呢,网上没有查到。笔者虽然早就有心将颐和园的桥写进博文,而且颐和园的系列里“桥”是最先着手的,而且照片早就拍就。但是鉴于对于个别的桥(二龙闸桥)是否建于清漪园时期有不同看法,也发过博文探讨过,之前还没完全搞清楚,现在基本明了,所以等到现在才开始写博文。

  博文题目说的是“古桥”,所以本人原则上只收录光绪朝之前的桥,建国后新建的桥不作为重点,也不算入颐和园古桥的数量内,但是改建的除外。

  看官可以随着我先由颐和园东宫门、北宫门外开始,然后走东堤、西堤、后溪河、谐趣园、前山等慢慢游走寻找古桥吧。

  东宫门外石桥(清漪园时期称之为大宫门)

  两座石桥建于清漪园时期,位于东宫门前影壁东侧的月河之上,主要是将谐趣园内的水向南顺着月河流入马场。此桥为单孔石桥,桥栏为罗汉板,青石质。

  乾隆朝所绘制的《万寿庆典图》中的两座石桥:

  

  欢迎关注微信订阅号:满族文化促进会付春兵

  (微信号:mz_whw001)

  讲述咱老北京自己故事,打造最接地气的生活微信。

  这是北侧石桥

  

  南侧石桥

  

  北宫门(清漪园时期称之为北楼门)外石桥

  老照片,当年为三孔石桥

  

  

  昔日桥下走水,如今沟满壕平,此桥已经失去了桥的意义

  

  知春亭七孔桥和三孔桥

  清漪园时期知春亭两岛上由两座桥连接,从《万寿庆典图》上看两桥都是木桥,而且均是折桥,去岛上的第一座桥是带栏杆的六折桥,第二座是没有栏杆的四折桥,乾隆时期大岛上有知春亭,小岛上有草亭,很有乡土气息。后来又在小岛上建了一座建筑物,不知做何所用,1860年两座木桥和两座小岛上的亭子等建筑物均被焚毁,光绪年两座桥得到重建。两座桥的桥墩和桥面都换成了石质的,栏杆还保留了木质的。两座桥俗称“七孔桥”和“三孔桥”。

  乾隆朝《万寿庆典图》中知春亭上两座木折桥

  

  1870年左右被焚毁后的老照片,小岛上还残留一座建筑遗迹

  

  光绪年重建后的老照片

  

  

  七孔桥

  

  

  三孔桥

  

  

  闸桥

  清漪园时期绘制的“闸桥”

  闸桥西侧闸口

  东侧出水口

  辅桥

  光绪二十三年绘制的“辅桥”在颐和园大墙之外

  

  

  

  

  桥面上的防滑纹还很清新,燕尾铁槽说明条石还是原装

  

  侯仁之先生复原的明代海淀水系图,红字为笔者为之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和南湖岛之中,始建于乾隆年间,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桥洞从两侧开始逐渐变大,第九个桥洞为最大。桥体为青石,栏杆是汉白玉,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比卢沟桥石狮还多,最多的一个望柱上就有一大五小六只石狮子。桥栏杆的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俗称“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桥中心的拱洞南侧有石额“修蝀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这两幅楹联绝大多数都是写错的,包括颐和园官方网站上也有两处错误)

  1870年左右的老照片,佛香阁还未修复

  

  民国时期老照片和现在比对

  

  

  青石桥面,桥头的“靠山龙”

  

  

  

  中间桥洞南侧的额题和楹联

  

  

  北侧的额题和楹联,靠北由于风沙的作用,风化厉害

  

  

  颐和园里最小的桥----无名旱桥

  开始我说过看桥的顺序了,先大门外,然后顺着东堤南行,既然路过十七孔桥,就不要错过龙王岛。穿过颐和园里最长的十七孔桥就来到龙王岛上了,不要认为小岛上就没有桥了。在涵虚堂的西侧的叠石之上有一座真正的“半步桥”,其长度和宽度远比颐和园“谐趣园”内的“半步桥”还要小一号,堪称颐和园里最小的石桥了。

  此桥为“一块儿板式”石桥,一块儿长约一米宽有四十公分的汉白玉条石架在叠石之间,桥下我估计主要是为了排除涵虚堂西侧外廊和月台雨水的,上面很少有人去走,所以就很少有人关注它,它也就没有了名字,我权且称它为:无名旱桥吧。

  如果您觉得我牵强,但看了照片后您能不把它称之为桥吗?!

  为了了解连梁式石板平桥他的位置,特意以佛香阁为背景照了一张

  

  小桥不流水,权且称旱桥

  说是没人走,桥面也光溜

  

  叠石之间架,能说不是桥?

  

  绣漪桥

  绣漪桥建于乾隆年建造清漪园时期,位于颐和园的东堤的最南端,是昆明湖与长河的界桥,也是东堤与西堤的连接点。此桥是帝后们从长河水路来颐和园进入昆明湖必经的必经之桥,设计和建造都十分讲究。此桥和和西堤上的玉带桥是一对“姐妹桥”,俗称“罗锅桥”。玉带桥在昆明湖的西北,是昆明湖的进水口,绣漪桥位于昆明湖的东南,是昆明湖的出水口和长河的起点。两桥的造型相同,只是绣漪桥尺寸较玉带桥略小,都是为了走船而建造成如此高大的“罗锅”。两桥的区别是:从桥头数望柱,第十根下面对着楹联的是绣漪桥,第九根下面是楹联的是玉带桥。有兴趣您可以去数数看,我说的对不对?绣漪桥为全石结构单孔高拱劵桥,由于此桥桥身高,坡度大,上下桥比较吃力,为了利于行走,光绪年在此桥的南侧修建了一座木质的平桥,建国后改为水泥材质的了。

  绣漪桥不仅体态秀美,其栏杆也制作的非常精致,用“雕栏玉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栏板、望柱等均是汉白玉石质,望柱头雕刻精没,为“云纹仙鹤”图案的深浮雕,寓意“云是鹤家乡”之意吧。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绣漪桥南北的两面有乾隆御笔所题楹联:南侧为“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北侧为“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1870年左右的老照片

  

  

  1870年左右老照片,景明楼还在,只是北楼为残基

  

  

  光绪二十三年常卯所绘绣漪桥,南侧建有木质平桥

  

  

  乾隆御笔额题:绣漪桥

  

  南侧楹联

  

  精美的云鹤柱头

  

  柳桥

  柳桥位于西堤的最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名称取自杜甫诗句“柳桥晴有絮”。桥基为花岗岩条石,栏杆为青石望柱和栏板,桥上有四角重檐歇山顶桥亭一座,四周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梁枋绘有苏式彩画,桥下有方桥洞,两侧桥肩下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为颐和园唯一的五孔石桥。此桥的桥亭毁于1860年,光绪年重建。

  有趣的是此桥原名为“界湖桥”,是昆明湖与西湖的界桥,而且在清漪园时期此桥应该是木桥(从乾隆时期的《万寿庆典图》中看是木桥),或许是光绪朝颐和园重修时新建。但不知何时和西堤最北侧的“柳桥(现在为界湖桥)”易名,一说乾隆老年糊涂错把两桥搞混;一说慈禧为“桑苎桥”避讳更名时一起将此桥改名;一说光绪年间重建桥亭后更改名称等不一而足,可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绘制的《五园三山图》里为何还把此桥称之为“界湖桥”呢?难道是后人更改的?

  此桥易名存疑,留作知者答疑。

  乾隆年间绘制的《万寿庆典图》中的界湖桥看似木桥

  

  清末绘画上注明现在的“柳桥”是“界湖桥”

  

  

  

  

  

  

  西堤无名桥(平桥)

  此桥位于景明楼北侧,“西堤六桥”中本来是没有它的,它和柳桥一样,是连接昆明湖水和藻鉴堂湖水的桥。此桥始建年代不详,为花岗岩条石做基础,单孔,上面的桥栏杆都为建国后新建。笔者怀疑此桥是走船用的平桥,上面桥板为活动的可以拆卸,以利于过船,我小的时候就可以从此划船过去。现在桥下是闸,调节藻鉴堂湖水水位之用。

  

  

  练桥

  练桥建于乾隆时期,光绪年重建。此桥位于西堤平桥北侧,为单孔石桥,桥上是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攒尖顶的桥亭。“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南朝谢眺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站在练桥上面观望,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治镜阁、畅观堂、藻鉴堂等环桥景致都能一一收入眼帘。夏日练桥西面的藻鉴堂湖中盛开着一片片红白荷花,乾隆时期这里就是观荷花的好地方。

  

  

  

  

  镜桥

  过了练桥再往北就是镜桥了。镜桥的桥基和练桥一样,也是单孔石桥。不同的桥上面的桥亭,镜桥的桥亭是八角重檐攒尖顶,造型更显小巧圆润。镜桥的桥名取自李白诗句。李白诗《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只可惜现在颐和园昆明湖水位下降,“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很难再现了。

  此桥建于乾隆时期,建国后桥亭重建,重建桥亭是将原来桥面的架构改变了:原桥面的平面两侧是“凹”字形的,重建桥亭时变成了“口”字型了,好像其他桥也有这个改造。

  清末老照片和现在比对,可见桥面的变化

  玉带桥

  此桥可称为颐和园里最美的桥了,其实它和绣漪桥样式、用料一致,甚至桥栏的望柱雕刻都是一样的,但是玉带桥所处的位置更为理想,正好处于中央,在东堤和南湖岛上观赏玉带桥时,有着玉泉山的衬托更是绣漪桥所不能比拟的。

  此桥建于乾隆年,桥两侧栏杆正中的栏板外侧镌刻着“玉带桥”三字,为乾隆御笔,但不知为何乾隆没有钤印。桥的两侧各有楹联一幅,其内容也是专门写景致的,但是“螺黛一痕、蓬岛宫阙”和绣漪桥的“螺黛一丸、蓬岛宫阙”似有重复之嫌了。

  东侧: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

  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注意:不少地方都把“映”字写成了“瑛”。

  西侧: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

  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清末玉带桥老照片和现在对比,那时的水位很高

  光绪二十三年所绘玉带桥,可看出是通往玉泉山(静明园)的门户

  西侧楹联

  东侧楹联

  豳风桥(桑苎桥)

  此桥建于乾隆年间,由于此桥紧挨着耕织图景区,为迎合男耕女织的农桑景象,所以清漪园时期桥名为桑苎桥。1860年桑苎桥桥亭被毁,光绪朝重建,当年慈禧太后为了避咸丰奕詝的名讳,同时又觉得“桑苎”和“丧主”谐音,遂改名为“豳风桥”。其意取自《诗经》中描写农耕景象的“豳风*七月”。

  该桥为三孔桥,中为方孔,两侧桥肩各有一个拱形桥洞。桥亭平面为长方形,重檐庑殿顶,正脊中间有一僧帽型宝鼎,造型和“荇桥”相同。

  界湖桥

  界湖桥是西堤上最北侧的一座桥,建于乾隆时期。桥基石质,三孔,均为方孔。据说桥上原有桥亭,笔者也认为应该有,但有人认为此桥是走船的平桥,不应有桥亭,此讲不敢苟同。从水系看此桥之西不可能有大水面,所以也就不会是走船的桥了。

连梁式石板平桥,连梁式石板平桥最长现存

  此桥历经劫难,一是名称的更换,此桥清漪园时期被乾隆命名“柳桥”,此桥周边多柳树(现在古柳也不少,不过不是乾隆时期的)名正言顺,不知何故此桥与西堤最南侧的界湖桥相互易明了;二是桥亭被毁,清漪园西堤六桥中五座桥均有桥亭(玉带桥除外),而且样式各不相同,只是此桥亭1860年被毁后光绪朝没有复建,直到今天;三是从老照片看清漪园时期此桥栏杆是石质的,光绪朝重修时改为木质栏杆,建国后又改为石质的。

  这张老照片弥足珍贵,应该是清漪园被焚后所照,保留了清漪园时期的样子

  现在其栏杆均为后建,可看到小方桥洞上的望柱多了一根儿变为三根儿了

  这张老照片是清末民初的,右侧就是界湖桥,桥栏杆改成了木制的。桥下是慈禧的“安澜福”号御舟和“永和”号拖轮

  中堤桥

  颐和园的西湖分为南北两个湖,南侧是藻鉴堂湖,北侧是治镜阁湖(团城湖),中间被一条堤坝分开,此堤坝为“中堤”。中堤上现有东西两座桥,东侧是两空平桥,西侧是闸桥。闸桥记载了治镜阁湖用途的变化,是一座后建的桥。清漪园时期治镜阁湖的水是由昆明湖的水经界湖桥(现在叫柳桥)、练桥和镜桥进入藻鉴堂湖,再经中堤东侧平桥进入团城湖,团城湖的西侧还有一座闸桥(现在只存闸口,在颐和园大墙外)经金沟河和养水湖相通,此闸口也是调节养水湖和团城湖水位的。随着团城湖水用途的逐渐改变过程中,六七十年代修建了中堤的闸桥,此闸主要控制藻鉴堂湖水,再随着76年治镜阁湖和长河的联通,此闸成为废闸。

  东侧的平桥应该是古桥,六十年代可以划船进入藻鉴堂湖后从此桥下进入团城湖。清漪园时期此桥应该是单孔平桥,桥面木质,可拆卸以供御舟进入团城湖到治镜阁码头,随着治镜阁被慈禧拆用后,治镜阁成为废墟,此桥面也就改建为石桥,延续至今。

  中堤桥北面(团城湖一侧)

  半壁桥

  半壁桥位于颐和园后溪河(后湖)最西侧,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此桥建于乾隆年间,汉白玉石质,石拱两侧中间有吸水兽(十七孔桥、玉带桥、绣漪桥均没有吸水兽),桥栏板雕有宝瓶如意,象征如意平安。

  此桥曾经是清漪园通往西宫门(如意门)的必经之路,半壁桥的桥拱低于绣漪桥和玉带桥,也是方便龙舟的出入。

  七十年代初在半壁桥东侧相隔不到十米又修建了一座坡度很缓的石桥,主要是为了方便当年中央领导出入颐和园方便,结果桥没建完林元帅就出了事,事后为是否拆除此桥还有一番周折,所以此桥也叫“林彪桥”,这是题外话了。

  望柱、栏板、吸水兽

  半壁桥老照片

  三孔桥

  三孔桥位于后溪河中部,桥北侧正对着北宫门,南侧为“慈福”牌楼,两侧是买卖街的商铺建筑。此桥建于乾隆时期,桥身为花岗岩石,桥有三个高大的拱洞,拱洞的上部中间两侧均有吸水兽;桥栏杆为汉白玉材质,望柱头雕有云鹤纹饰,栏板为宝瓶如意纹饰;桥面两边青砖铺就,中间是汉白玉条石镶嵌。此桥为颐和园内最高的三孔石桥,高有十数米,1860年此桥躲过火劫,包括南侧的“慈福”牌楼也没被烧毁,后来光绪朝修建颐和园时将牌楼拆除。现在的牌楼是八十年代后建的。

  这张老照片就比较晚了,“慈福”牌楼已经无存,应是慈禧修建颐和园时期照的了

  这张应是清末民初的上色照片,那时北宫门的植被很少

  这是复建买卖街前的三孔桥冬季照片

  夏季的照片

  现在的三孔桥

  买卖街木桥

  此桥为木质桥,位于颐和园后溪河三孔桥东侧的后溪河北侧,它同另一座桥(后面会介绍到)连接着后溪河中间的孤岛。为何将其列为古桥应为在复建买卖街前它已经存在了,六十年代博主在此就经常跨桥而过,那时后山建筑景区尚未大修,所以笔者断定此桥应为光绪朝的遗存。当然在复建买卖街时对此桥也进行了大修。

  在这张老照片的右下角可见到这座木桥的身影

  买卖街石拱桥

  买卖街石拱桥位于上面那座木桥的东侧,它和木桥“一平”、“一拱”把买卖街中间的小豆连接在了一起。此桥建于乾隆年间,汉白玉石质,单孔。1860年清漪园被毁,后溪河买卖街的建筑也多数被毁坏,慈禧时期没有对后溪河复建,石桥栏杆也随之丢失。1990年复建苏州街是也将此桥栏杆修复,但是桥栏杆修复的极为难看,以前的桥栏杆应该是有望柱和栏板的,复建搞成了罗汉板,本来小巧玲珑的石桥复建得又笨又蠢,博主认为绝对是一败笔,不知别人是否这样认为?

  复建后的单孔石桥

  吸水兽倒是乾隆朝的

  老照片对比

  荇桥

  荇桥位于万寿山的西部,其横跨于万字河上,将小西泠岛和陆地连接起来。荇桥为三孔亭桥,桥亭和豳风桥相似,为平面长方形,重檐攒尖顶。此桥清漪园时期桥栏杆均为木质,1860年桥栏杆被毁,桥亭保存,光绪朝重修,桥上还保留木质栏杆,桥肩栏杆改为石质。

  荇桥的特殊之处在于两个桥墩的两侧均有束腰石柱,上有石质斗拱承托的平台,台上各有一只造型精美的独角异兽,应为貔貅(博主有博文专门介绍过);桥的两头各有一座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牌楼,这在颐和园内是独一无二的。

  乾隆年画师所绘荇桥

  1860年被毁后的荇桥老照片

  光绪朝修复后的荇桥

  七折桥

  七折桥位于万寿山西麓,和荇桥一样也是链接小西泠的桥,只是荇桥早万字河的南端,七折桥在北端。七折桥为木桥,顾名思义桥面有七道弯,折桥的小小变化就改变了直桥的呆板,增加了情趣。

  平亭桥

  平亭桥位于后溪河东部,桥为木质高拱桥,桥的北侧有一座平亭因此得名。此桥清漪园时期也应为高拱木桥,186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桥为光绪朝重建,建国后历次维修。

  眺远斋桥

  此桥一直犹豫是否纳入“颐和园古桥”里来,为何呢?此桥原来是木桥,印象中和上面那座桥一样,也应是光绪朝修建。笔者六十年代初所见还是木桥,主要是为慈禧从景福阁到眺远斋观看墙外花会所用。“文革”后期为运输方便拆除木桥改建为水泥桥,至今此桥栏杆上还保留着“林彪语录”。此桥是建国后拆古建新,暂时纳入古桥行列,终归拆除时间不长。

  桃花沟石板桥

  颐和园万寿山的后山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御道,御道东起谐趣园,途径澹宁堂、寅辉城关、松堂、赅春园遗址、丁香院(悦欣庄)止于贝阙关城(宿云檐)南侧。我说的石板桥就位于后御道西侧的赅春园遗址前。此桥南侧为城关式的钟楼(现仅存钟楼台基),钟楼台基的孔洞是排泄山上雨水的,排水沟将雨水向北注入后溪河,此排水沟称之为“桃花沟”,此桥因此得名。

  不要小看此石板桥,过去桥面是由三块儿条石铺就,两边条石是花岗岩的,中间一块儿是汉白玉的,就像北宫门内三孔桥桥面一样,中间汉白玉石道只有皇上(太后)可以行走,其他人禁止踩踏。现在为了安全和运输货物将桥面加宽,但是在须弥灵境大殿考古挖掘期间此桥面有的条石已经被汽车压断了。

  钟楼台基下的排水洞

  雨水向北顺着桃花沟流入后溪河

  石桥已经断裂

  桥面,中间为汉白玉条石

  寅辉城关石桥

  此桥位于后御道寅辉城关西侧,石桥高架在涧沟之上。桥建于清漪园时期,为石质,单孔,高有十数米,桥拱中间有吸水兽,桥栏杆为罗汉板(没有望柱、栏板,两侧栏杆各有9块儿石板组成,由于总共是十八块儿,故称罗汉板),此也是颐和园最高的单孔石桥。九十年代为了保护古桥,桥面和栏杆都用木头包围保护起来。

  知鱼桥(谐趣园桥之一)

  知鱼桥位于颐和园后御道最东侧的谐趣园内,建于乾隆时期,也是乾隆最钟爱的石桥。关于此桥的介绍但有博文,重点说的是知鱼桥头石牌楼上的乾隆题刻。

  半步桥1(谐趣园桥之二)

  此桥位于谐趣园的西北侧的瞩新楼前,它架于后溪河水进入谐趣园的溪流之上,应该建于嘉庆年间。。小桥由于短小,长度也就两米左右所以称之为“半步桥”。小桥由三块儿石板组成,桥两侧有低矮的铁栏杆,望柱是细长的石鼓型,应该是后来所加的。

  民国时期老照片,半步桥濒于坍塌

  半步桥2(谐趣园桥之三)

  此桥形制和上一座桥一致,位于谐趣园的“兰亭”和“小有天”之间的廊子南侧,它横跨在谐趣园湖和湛清轩前小湖的链接处。

  玉琴峡桥(谐趣园桥之四)

  玉琴峡桥位于谐趣园内的西北角,为水泥平桥,两侧有铁质栏杆。此桥的位置清漪园时期是“瑩心堂”,瑩心堂何时被拆除建此桥无从考证,只是怀疑嘉庆15年添建、改建惠山园(谐趣园前身)时拆除,现在的桥也是建国后重新修建。

  引镜轩桥(谐趣园桥之五)

  此桥位于谐趣园南侧引镜轩的东侧,它横跨在东船坞河上,连接着引镜轩和洗秋轩。此桥原来为木质平桥,桥可临时拆卸,以方便东船坞船只来往。建国后船坞作为他用,失去了船坞的作用,此桥也就改为石桥。2010年谐趣园大修时此桥的栏板进行了更换。

  闸桥(谐趣园桥之六)

  此桥位于后溪河最东侧的谐趣园湖水的入水口,此桥为石板儿桥,桥下有水闸,桥的西侧不到十米远的石峡中也有一处废弃的闸口,此闸桥上可走人下可控制着谐趣园湖水的水位,此桥也是经过多次修整,已经很难知道其原来的摸样了。

  清琴峡石桥

  此桥位于霁清轩内,横跨在“清琴峡”之上。“清琴峡”原来是一座畅轩,颐和园后溪河之水从“清琴峡”畅轩下流出,顺着石峡流出颐和园。石桥采用的是一块儿天然的青条石,虽然简陋、简单,但和霁清轩山景野趣相得益彰。

  建筑就是“清琴峡”,前有石峡

  石桥横跨石峡上

  轩桥

  此桥是否算桥呢,这里笔者也有疑问。桥位于谐趣园湖水南侧,实际是在“引镜轩”的下面,此轩为坐南朝北,三开间,两卷勾连搭结构,南北有门穿堂式。湖水从轩东侧下面流过,在轩的西侧单独形成一个小湖,可以说此桥是:人在桥上走,过桥不见桥。在此权当是做桥吧,起名为“轩桥”。

  引镜轩

  湖水从轩东穿过

  金水桥

  金水桥位于颐和园前山正中的位置,在排云门和二宫门之间。此桥建于乾隆年间,当年桥的两侧是钟鼓楼和碑亭,桥南侧是大报恩延寿寺的山门殿(现在的排云门),金水河北侧是石经幢和石狮(光绪时期均被移到后山须弥灵境遗址处),过了桥是牌楼(现在的二宫门)。1860年大报恩延寿寺被毁,金水桥和金水河的栏杆也逐渐被毁和丢失,光绪年重新修建。

  金水桥为单孔石桥,石桥有汉白玉栏杆,望柱头是海水云纹浮雕图案,栏板是如意平安寓意的雕刻,单孔拱洞两侧上有镇水兽。

  接引桥

  接引桥位于排云殿西侧的清华轩院内,进得清华轩垂花门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这座桥接引桥了。接引桥为单孔石桥,上有汉白玉桥栏杆,接引桥架在一个八角池上面,八角池称之为“八角莲池”,池水象征佛教的八功德水,接引桥架在上面象征连接佛缘净土。

  清华轩内为何有佛教寺院才有的接引桥呢?长话简说,清华轩乾隆时期是五百罗汉堂,罗汉堂南门正对的就是接引桥,1860年烧毁,慈禧重建时改为住人的清华轩,石桥就保留了下来。

  这是清华轩的前身:罗汉堂

  葫芦河桥

  葫芦河桥位于长廊东侧的北面,架设在葫芦河之上,桥北侧正对着养云轩。葫芦河桥建于乾隆年,为单孔石拱桥,桥基由花岗岩和虎皮石砌就,桥面为汉白玉,桥栏为罗汉板。石桥正对着高台上养云轩的钟式门楼,八角门洞和两侧楹联和小桥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精致,也是门额题字“川泳云飞”的绝妙写照。

  葫芦河桥的老照片

  对比图

  夏季

  冬季

  三孔旱桥

  三孔旱桥位于养云轩东侧,建于乾隆年,由于是虎皮石材料免于被焚。此桥实际也是天桥,他的作用是“乐安和”(乾隆居住之所,但是乾隆从未在清漪园过夜,“逮午而返”)和“养云轩”之间的通道。乾隆居所“乐安和”是两层建筑,西侧是是嫔妃的居所“养云轩”,为来往方便而建了这座“天桥”。

  “乐安和”平面是“口”字型建筑,内有“乐安堂”、“蕴真室”,建造清漪园时原本是乾隆自己的居室,“乐安和”东侧紧挨着母亲皇太后钮祜禄氏的居所“乐寿堂”,西侧是嫔妃居所“养云轩”,即可方便给皇太后请安,也方便与嫔妃交往。只可惜乾隆为了不食言,自己却从未在清漪园居住过,“乐安和”最终也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也未重建,现在乐寿堂西侧的“扬仁风”院内的水池就是“乐安和”的旧址。

  三孔桥现状

  天桥

  此桥位于德和园(大戏台)西侧,始建于光绪年间,实际上是大戏台的西门。此门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走的,是慈禧的专用通道。大戏台的西门经过廊子与慈禧的居所乐寿堂相连接。为了方便下人行走和去井房打水(此桥的北侧有一口水井,水井上面原来盖有井房,现在井在房无),在大戏台西门和廊子相接处建成天桥形式的交叉通道,上面是慈禧所用,下面是下人所走的通道并兼顾排水。

  从南向北看

  从北向南看

  

  转自“颐和吴老”新浪博客

  >>如果您喜欢本文,喜欢老北京文化,

连梁式石板平桥,连梁式石板平桥最长现存

  请您关注我,

  我会每天给您发送老北京文化的好文章!

  

  投稿或商务合作事宜可以发邮箱1586507571@qq.com,或垂询电话13311162363。

  

  点击进入微社区

标签: 连梁式石板平桥

发表评论

桃河家园网Copyright www.taohejy.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晋ICP备18012180号-1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为个人学习、研究、欣赏使用。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