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裴秀彬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主要成就,开创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主要作品是“禹贡地域图”,修改官制,提议恢复五等制裴秀取得历史贡献的主要原因是他。
裴秀的一生,在政治上相当显赫,但是深为后人称赞的,是他生前的最后几年在地图学方面做出的贡献在学术上裴秀的重要成就是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18篇和他在为此图撰写的序中提出的“制图六体”此外,还缩制旧天下大图。
裴秀在魏晋嬗代中的积极表现以及他坚决支持司马炎是他能在魏晋政局中发挥作用的政治基础咸熙年间,裴秀为魏晋官制与五等爵制的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裴秀还是西晋玄学的核心人物之一据晋书本传,裴秀起家是由渡辽。
在地图地理学方面,三国后期在晋朝当过司空的裴秀223~271编了一本历史地图集该图集称为禹贡地理图共18篇,现已不存另外,裴秀还绘制了方丈图,图长宽各一丈,“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从率数计。
裴秀在该图的序言中,首次分提出了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的制图六体分率就是比例尺,确定面和长宽的比例准望就是方位,校正地图各部分的相对位置道里就是距离,道路的里程高下,是地形的高低起伏。
裴秀在任司空时,因为自己的职位是地官,又认为禹贡中的山川地名,沿用久远,后世多有改变,解说者或牵强附会,渐渐混淆不清于是采集甄别旧文,有疑的地方缺而不论,古代有其名而当今不用的地方,也都作出注解,作。
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时人“后进领袖有裴秀” 毌丘俭“生而岐嶷,长蹈自然,玄静守真,性入道奥博学强记,无文不该孝友著于乡党,高声闻于远近诚宜弼佐谟明,助和鼎味,毗赞大府,光昭盛化非徒子奇甘罗之俦,兼包颜。
裴秀,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4年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公元271年4月3日晋泰始七年三月初七日因服食寒食散后误饮冷酒,中毒身死裴秀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裴秀我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裴秀不仅总结归纳了我国远古以来地图学的。
裴秀的“制图六体”是汉魏制图实践的理论总结,奠定了中国中古时期制图的理论基础,使古老的制图学奠定在数学科学的基础上此理论一直应用到明朝末年,运用了1400多年,它是有划时代的突出意义的,所以英国李约瑟教授称裴秀为。
裴秀你好裴秀不是裴松之的儿子从他们所在的时期朝代可以看出来裴秀224271,西晋大臣学者裴松之372451,南朝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但是他们是一家一脉相承的。
裴秀提出的这“制图六体”,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完善的制图理论除经纬线和地图投影外,现代地图学上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他几乎全提了出来这一理论直至明清时期都是遵循的明代末期,意大利有经纬线的地图传入我国后。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的绘制地图的6条原则他正确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是我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制图六体”对我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贾耽。
晋书·裴秀传说裴秀“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缺,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
著名机械专家马钧曾设计一种能连续把巨石发射到远方的攻城器,裴秀听说后,竟加以哂笑,并与马钧辩难马钧口才不及裴秀,后来就不多加辩解了裴秀十分得意,又讲个没完,其实他对机械原理并不很精通当时文学家傅玄。
约在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quot制图六体quot,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
标签: 裴秀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